北京 西甲硅油 北京援藏医生许颖:在拉萨挥洒汗水,促进医疗同质化发展
- 时间:2024年06月25日 09:53|
- 来源:网络转载
从北京到拉萨赴藏执医,远离首都的繁华与辉煌,告别熟悉的亲朋好友,在条件艰苦、生活艰苦的地方工作。也许这里的工作平淡无趣,也许这里的工作不起眼无人喝彩,但不断突破现实条件限制,收获更好更强的工作成果,将成为别样的人生记忆。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我院消化内科医师徐英医生,用细腻的韧劲诠释了这一年的援藏工作。她和同事们挥洒汗水,激发智慧,推动医疗服务更加规范、持续、优质,不断巩固西藏与首都医疗同质化发展的态势。
融合:从细节做起,追求更好
■■■■■
援藏初期,徐英适应环境,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同时很快融入新的工作集体——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她从日常工作入手,努力熟悉岗位职责、流程、方法,不时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她承担起病区二线工作职责,带领一众同事负责住院病人的诊疗工作。一段时间下来,她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总结出这里和以前工作的不同,根据工作实际调整一些细节,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诊疗质量。
西藏收治的住院患者的疾病谱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主要为肝炎、肝硬化各种并发症、消化性溃疡出血、各种胆管疾病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均有独特之处。徐英把前一年编纂的胃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拿出来,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更新。让同事们惊讶的是,徐英更新诊疗指南的方法竟然是将文字化为图片——她组织同事们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整版诊疗指南绘制出来,让大家对整体诊疗有更强的把握,对流程中的细节和标准也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图有据北京 西甲硅油,有依据可循,工作更加规范。
关注细节,不仅是为了让同事更高维度地开展工作,更是徐颖注重管理、提升质量的体现。在日常查房、指导中,徐颖除了要看自己医疗组的患者,还要看前一天新入院的患者。之后,她指导住院医生填写病历,捕捉关键信息和诊疗线索,避免错漏;再带领基层医生进行分析,仔细讲解诊断、鉴别诊断的依据和治疗原则,明确下一步治疗的具体处理方法。往往一轮查房、指导结束,半天时间就过去了。虽然这样具体的工作很耗费精力,但基层医生学到的东西更多,临床思维更缜密,成长更快。
在平日的相处中,徐颖与同事亦师亦友,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尤其是她的徒弟,更是得到了徐颖亲手指导。徐颖多次带着徒弟给患者做肠镜检查,从如何准备、如何插镜、如何判断观察结果、出现问题如何处理、取出肠镜后如何保护患者……在徐颖贴心、全程的教学中,徐颖的徒弟们都能自立门户,成为小专家!
改进:强大的平台支持、联动和协作
做好了日常工作,徐英把工作重心从“组长”转移到“援藏主任”,更多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做什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要从哪些工作入手,推动医疗服务同质化?经过认真分析,徐英信心满满。因为相对简单的工作基础,意味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依然从细节入手,完善制度、培养人才、提供平台、联动兄弟单位等,通过优化职能、联动协同,延伸消化内科的团队能力。
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为了实现“西藏外无重症病例”的目标,自治区人民医院自然要在疑难疾病诊治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此,徐颖帮助科室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并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确保疑难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大家也在反复的集中讨论、“患者安全出院”汇报中积累了经验,提升了能力。
推动医疗服务同质化最关键的因素是医疗人才。承担消化内科医疗工作的除了科室同事,还有来实习、见习、轮岗的医学生和其他科室的医生。虽然消化内科不是他们的主修专业,但也必须为他们提供成长发展的平台,还要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引导和培养。徐颖就消化内科入职培训和病历书写培训给他们写了PPT,并分多轮、分批次对各级各类医生进行培训考核。目的是让轮岗医生了解常见疾病的治疗流程和病历要求,为其临床诊疗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确保诊疗服务的高质量。
徐英主动加强与检验、设备、药剂等职能部门的联动配合,引进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使临床诊疗更加精准。如,他推动检验科在腹水生化检查中增加腹水白蛋白检测,便于进一步查明腹水病因;对便秘患者再次进行胃肠转运试验,有针对性地查明病因;调整胃肠镜检查前泻剂的使用,并向药剂科申请西甲硅油,以改善内镜视野,提高内镜检查质量;申请购置各种内镜染色化学试剂和碘喷管,提高早癌筛查和息肉切除质量;联系后方北大医院,申请购置息肉采集器,减少息肉标本丢失概率等。
共享:获取创新资源和远程协作
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人体生理机能发生适应性变化,在医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开展针对藏族特点的医学研究,比较西藏与平原地区人群健康水平的差异,探索藏族特色的诊疗标准和干预措施,成为徐颖和同事们学术援藏的出发点,也为当地学科发展增添了内生动力。
西藏处于高海拔地区,长期缺氧,人体通过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来提高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但红细胞数量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发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可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这种疾病在平原地区并不常见。受此启发,徐英萌生了总结和验证该病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和胃镜下发现的现象的想法。针对常见疾病消化性溃疡出血,徐英收集了近4年的患者资料,撰写了《西藏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分析》,已被《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录用。进一步研究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与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的关系,文章已完成。 此外,她还申请了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集团式”援藏医疗项目《Gerd-Q量表在西藏地区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中的价值》。
在研究课题的选取、设计、推进、总结过程中北京 西甲硅油,徐颖带领当地同事们查阅文献、讨论修改、解决问题、总结归纳,虽然整个过程中有挫折,但大家都一个个克服,逐步进步,有所收获,这个过程有苦有乐。身处大后方的北京同事们也给予了徐颖她们信心和力量北京 西甲硅油,他们的远程指导和热情帮助是徐颖坚强的后盾。
2021年3月,该院收治了一位“老患者”——16岁的次旦(化名)。他口腔溃疡反复发作6年多,后出现间歇性右下腹痛,发现回盲部有巨大溃疡。此前2年,他曾接受前两任援藏医生的治疗,有完整连续的诊疗记录。此次病情发生变化后,徐英安排他转入北大医院,由北京的同事接手治疗。次旦到京后,很快顺利住进消化内科。北京的同事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各项检查,组织疑难病例讨论,给出诊疗建议,特别强调了他的营养补充方案。病情稳定后,次旦返回西藏,继续在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随访。 三位援藏医生的接力诊疗,是京藏两地联动共享协作的一个方面,大家虽然身处不同地方,但心连在一起,守护健康安全。
一年的援藏工作充实而紧张。救治疑难杂症、规范常见病、完善技术体系、延伸相关功能、突出特色创新、共享京藏联动……徐颖觉得自己“得到了锻炼,收获颇丰”。在援藏医疗同质化道路上,她和当地同事们严谨、细致、坚韧不拔,用小细节凸显大局,把困难挫折变成前进路上的“垫脚石”,激活了团队动力,提升了诊疗能力,丰富了诊疗内涵。如今,援藏医疗的接力棒已经传递给后来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奋斗,方能成器”。祝愿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好!
图:赴西藏医疗队
编辑:党办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医院微信服务号 北京大学医院微信订阅号